【親子共讀】HKDI畢業生繪製《消失的錢袋》推理故事繪本 教育下一代建立好奇心明辨是非

升學教育

發布時間: 2020/11/24 16:55

最後更新: 2020/11/25 18:39

分享:

分享:

香港知專設計學院(HKDI)應屆畢業生潘德恩繪製了一本繪本《消失的錢袋》。(圖片由作者提供)

繪本世界包羅萬有,父母可藉著繪本教育小朋友,並促進親子關係。香港知專設計學院(HKDI)應屆傳意設計學系畢業生潘德恩希望為下一代作出貢獻,故歷時一年繪畫和設計了一本以校園推理故事為題的繪本《消失的錢袋》,鼓勵孩子要有好奇心和質疑精神,並培養明辨是非的思考能力。

《消失的錢袋》有別於傳統推理讀物,沒有質疑精神的讀者可跳到最後查看結局。潘德恩在這本書設下重重推理關卡及兩個結局,小朋友必須認真探索、細心觀察、搜尋証據、縝密推測、作出抉擇,才能找出真相和開心結局。若然他們直接跳到最後的內容,只會看到不愉快的結局。

《消失的錢袋》色彩繽紛。(圖片由作者提供)

設兩個結局 拆解謎團尋找真相

故事以「裝著班會錢的錢袋消失了」作為事件起源,佈置了兩個佈局:如果小朋友找到錢袋後,認為事件無可疑,就會得到不愉快的結局——主人翁因為班上陸續有同學被偷錢袋而難過。

如果小朋友覺得事件有可疑,進行深入調查,逐步拆解謎團,最終會迎來開心結局——主人翁得知竊物者的苦衷,原諒了他,重拾友誼。   

潘德恩希望透過《消失的錢袋》鼓勵孩子有好奇心和質疑精神。(圖片由作者提供)

潘德恩精心鋪排內容和關卡,從4個層面鼓勵孩子認真思考,培養理性思考能力、求真精神,懂得關心周圍的人、事與公共利益。    

內容細節介紹︰

第一、潘德恩將《統治與教育》一書中「好奇心和質疑的精神是幫助一個人建立理性思考和判斷的基本條件」說法融入情節當中,以密封的方式包圍書中美好的結局,讀者找到錢袋後,質疑錢袋為何消失,就會意識到需要撕開紙張尋找謎底,掀開美好結局的第一章。

讀者需要撕開紙張尋找謎底。(圖片由作者提供)

第二、以狐狸、大猩猩、小猴子作為嫌疑人,利用三種動物不同的樣貌,教育孩子不能夠因為外在因素而先入為主,以偏概全,因為偏見會妨礙理解真相。

作者利用三種動物不同的樣貌,教育孩子不能以貌取人。(圖片由作者提供)

第三、以「班會錢袋」作為切入點,希望小朋友有為群體,甚至社會福祉解難的意識。好奇心不僅是為己,也可以為社會做更加多好事,解決社會逼切的問題。

故事以「班會錢袋」作為切入點,教導小朋友有團體精神。(圖片由作者提供)

第四、作者佈置兩個結局,在得出結局的過程中,可以陳述了多句不合理的句子,希望小朋 友質疑她的說法。例如作者在故事開首說找到錢袋後就沒有問題,她希望小朋友會質疑她的說法,閱讀任何書籍都保持質疑精神,因為作者認為,沒有問題並不等於真的沒有問題。

教小朋友做人不能只看表面

除了推理情節和重重關卡,作者亦帶出一個疑問給小朋友——一個人偷東西就是罪大惡極嗎? 故事主人翁得知好友小猴子偷了班會的錢袋,因為好奇好友的行事動機,於是到他家裡看個究竟,最終發現小猴子的父親剛剛去世,他才會做出如此異常的舉動,於是原諒了小猴子。

點擊圖片放大
+4
+3

藉此教育小朋友做人不能夠只看表面,日後在社會中遇到曾經犯錯的人,不應該因為對方曾做錯事而帶有偏見,試抱著好奇心了解對方的犯錯因由,全面了解對方再下判斷。

由於書內的謎底需要逐個解開,才能進入下一個情節,而解密時需要撕開紙張、找道具及證據,具備一定難度,需在家長協助下才能順利完成,潘德恩盼望家長帶領小朋友學習求真。

潘德恩另一本繪本《不能忘記的事》同樣關注小朋友的成長,以校園欺凌為主題,教育小朋友互助互愛。

TOPick推出小學各級工作紙,參考名校精選試題,鞏固知識,緊貼學習進度。立即免費下載︰bit.ly/2X96KAZ

訂閱TOPick Telegram,集合最新優惠及送禮情報︰bit.ly/3bebLM2

責任編輯︰林綺玲